FinTell enables banks to quickly deal with the switching problem of the second version of People's Bank of China Credit Reporting System

作者:融慧金科发布时间:2020-08-10

俗话说“人无信不立”,在当今社会中,征信报告就相当于一个人的“经济身份证”,它客观记录了信用主体的信用活动,是帮助授信者判断信用主体信用状况的重要依据。

自2020年1月人行征信中心正式启动二代征信系统切换上线工作以来,银行等金融机构顺利实现向二代征信系统的过渡。但从目前来看,二代征信系统所生成的报告仍是非结构化数据,所以如何充分挖掘和运用好二代征信,进一步提升信贷决策效率和服务质量,是银行机构现阶段面临的主要挑战。


01二代征信系统升级 银行机构面临新挑战

众所周知,央行征信系统是国家金融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代征信系统于2006年正式运行,距今已有14年。根据央行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央行征信系统收录10.2亿自然人,占到全国总人口的70%;个人和企业征信系统分别接入机构3737家和3613家,基本覆盖各类正规房贷机构。2019年,个人和企业征信系统累计查询量分别为24亿次和1.1亿次。

作为一代征信的升级版,二代征信系统对个人信息采集更加全面、细化和准确,重点解决循环贷、信用卡大额专项分期、共同借款人、企业为个人担保、个人为企业担保、逾期后还款信息、5年还款记录等一代征信无法覆盖的信息。毋庸置疑,接入二代征信系统是银行机构的必经之路。

不过,征信系统虽然升级到了二代,但其所生成的报告由于信息类别繁多、数据类型多样,给银行等金融机构也带来一些困难,比如缺乏标准的二代征信变量体系,分析整理报告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人力成本;数据挖掘不充分,无法系统性、灵活性地生成业务所需的衍生变量,极易丢失重要信息;数据分析和建模能力不足,无法快速实现一二代征信报告应用的审批规则和风险模型的安全切换等。

有鉴于此,在一代征信向二代征信转换的过渡时期,“从当下银行等金融机构面临的业务痛点出发,其切实需要建立一套人行征信变量衍生体系,以确保征信系统稳定运行的同时,又能快速完成对征信报告的解析,最大化发挥人行二代征信报告在信贷风控中的业务价值。”融慧金科人行项目负责人称。

640.webp

02/加强征信系统建设 金融科技提供强力支撑

二代征信相比一代在实质内容上并没有太大的变化,只是在数据维度上更加丰富了,而这些数据维度上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衍生变量设计的难度。二代个人征信报告本质上是一个数据集,从纷繁复杂的海量数据中提炼出有价值、有意义的信息,离不开过往丰富的金融业务实践经验及强大的风控能力。

基于成熟的风控算法技术,融慧金科研发推出的人行决策支持平台,拥有独特设计的人行变量衍生体系,包含10000+人行二代衍生变量,维度丰富且覆盖面全,支持银行机构自主查询、灵活配置和管理衍生变量,同时可兼容人行一代衍生变量,保证其对已有模型监控和业务分析的连续性。

从业务功能上看,通过深度挖掘人行二代报告信息,目前融慧共衍生出包括还款历史类、账户需求类、消费类、额度类等在内的九大类。就实际应用来说,例如还款历史类变量,是基于五年内信贷明细信息,包括还款状态、欠款金额等,综合判断客户信贷记录是否优良;再如额度类变量,则是基于贷记卡额度及已用金额等信息,描述客户贷记卡消费行为和习惯。

以一家股份制银行为例,融慧金科的技术研发和风控专家团队通过全面梳理该银行的应用情况,完美解决了其人行一二代报文数据不兼容、变量重复加工、使用效率低等问题,使该行实现了10000+人行二代衍生变量,且能够基于参数化配置自定义扩展新的二代衍生变量,并建立统一标准的人行变量库,通过变量池的方式快速支持模型、策略等团队分析应用,做到批量处理报告。

此外,根据银行机构的需求还进行了基于人行变量的定制化模型开发,输出的模型评分可用于贷前审核、额度授予、贷中管理等环节。更重要的是,整个系统实施周期短、效率高,性能测试及验收过程非常顺利,得到了客户高度认可。上线运行后为机构节省了80%的人力投入,且大大了降低时间和运营成本,提升了信贷决策效率和服务质量。

信赖,来源于实践经验和成熟案例。融慧金科一直遵循监管合规准则,不断为银行机构探索满足业务需求的解决方案,其中人行决策支持平台接受了市场的广泛考验和认可。

目前包括重庆富民银行在内的多家银行机构已接入融慧金科的人行产品,覆盖授信、还款、逾期、担保等多业务场景,大大助力机构优化获客和风险甄别的成本和效率,使具备消费能力和还款意愿的消费者客群和中小企业能享受到更加便捷的金融服务。

【声明】本文为融慧金科原创,非商业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对未经许可擅自使用者,本公司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如需转载或商业合作,请联系mkt@fintell.com.cn


分享: